归档
目前显示的是 2024的博文
“大器免成”,老子是拙吗?

“大器免成”,老子是拙吗?

0

“朴散则为器”,“朴”,是头羊和羊群都有,只知道顺着“道”走的本能。一旦人把眼光钉在了“术”上,“朴”就散落成了碎片,成了智术,有了“器”的用途,“圣人用之则为官长(zhǎng)”。老子并不是反智,只是强调“智”应该受“朴”的统率,“朴”这个“免成”的“无器之器”,才是最大的“器”。   “是以圣人恒善救人,故无弃人;恒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圣人眼中,没有无用之人,也没有无用之物,他承袭了“道”的“明”,所以完善之人,是不完善之人的老师,不完善之人,是完善之人的资源。   “本来无一物,无处惹尘埃?”世人大多把重点落在六祖这偈语的…

“出生入死”,老子是猛吗?

“出生入死”,老子是猛吗?

0

出生入死。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sì)虎,入军不被(p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zhǎo),兵无所容其刃。 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老子 《老子》   头羊和羊群整天忙忙碌碌,都忙了些什么呢?不过就是在忙着找路。   人也是一样,人整天忙忙碌碌,也不过是在忙着找路,用老子那个时代的话来说就是寻“道”。   “道”在何处?“道”为何物?推动着人一直在寻“道”的这个疑情,就是人人都有的慧根种子。六祖身后,禅师们破颜盛起的嬉笑怒骂,无一不是在给这颗种子浇水…

“用之不勤”,老子是懒吗?

“用之不勤”,老子是懒吗?

0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pìn),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老子 《老子》   “谷”,指虚怀若谷。   “神”,指主宰、心神、神魂。   “玄”,指黑色,引申为深远奥妙。   “牝”,老子用字之精准,可谓一字入经文,九牛拔不出,换了一个字,都可能会词不达意,面目全非。这里列举《老子》中与性别有关的三组词:   “母子”用于形容根本与分枝、本质与现象,母子之间是“生”的关系而不是有了你没了我的关系,子有了,母并没有消失,还在,还活得好好的。这也是“万物”与“道”的关系,“道”是万物的本质,“万物”是“道”的现象。   “雌雄”用于形…

“希言自然”,老子是堵吗?

“希言自然”,老子是堵吗?

0

希言自然。 故飘风不终朝(zhāo),骤雨不终日。 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故从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老子 《老子》   这一章,常见的误读,是把“希”和“自然”都理解成动词,但它们其实都是形容词。   破题的关键,就是“希言自然”后面的“故”字,这个“故”字各本均有,表明“希言自然”与“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之间必有关联。   “听之不闻名曰希”,“大音希声”,所谓“希言”,就是“听之不闻的大音…

“绝圣弃智”,老子是呆吗?

“绝圣弃智”,老子是呆吗?

0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老子 《老子》   素,与朴相对。“五色令人目盲”,颜色过于鲜艳,夺人之眼,就会降低人眼的敏感度,使人对不鲜艳的无色之物视而不见,所以要“见素”,要主动发现那些不惹眼的无色之物。“见素抱朴”的目标,是“明”。   寡,孤寡,与孤相比,寡更为弱势。指不要让欲望坐大,以致成群结党,一旦欲望连成了茫茫一片,就难以应付了。   学,“学”的对象,是智术,“为学日益,为道日减”,学习智术,只会觉得需要学的越学越多,学之不尽,守道,就会觉得需…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是执吗?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是执吗?

0

三十辐共一毂(gǔ),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shān zhí)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yǒu)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老子 《老子》   这一章常见的误读,是以为老子偏执,执“无”弃“有”,捧一踩一。   但实际上,只是由于人们通常只关注“有”而忽略“无”,所以老子矫枉过正,希望人们主动去关注“无”的存在。   人生于天地之间,“为”,在所难免,“无为”绝非“不为”,恰恰是“有”“无”同一,似“无”实“有”,不为之为,不作之作,不显明自己作为的作为,明明做个不停,却好似什么都没做。   “…

“治大国若烹小鲜”,老子是狂吗?

“治大国若烹小鲜”,老子是狂吗?

0

治大国若烹小鲜。 以道立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 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老子 《老子》   这段话常见的误读,是把视线集中在“烹”上,进而误以为合格的圣人,都得先报个烹饪学习班,先学会诸如砍瓜切菜、添油加醋、胡翻乱炒、细煎慢熬、玩火弄汤之类的厨艺,才能从厨艺中领悟治国之道。   但这其实是背弃了老子“以愚治国”的方向,转而在“以智治国”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愚”是守道,而“智”是术,圣人的职责是守道,民之难治,就是因为治者的眼光始终只专注在“术”上。   这一…

“宠辱若惊”,老子是慌吗?

“宠辱若惊”,老子是慌吗?

0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老子 《老子》   这里最常见的误读,是以为“宠辱若惊”类似“草木皆兵”,是形容生物胆小到了荒唐可笑的程度,历史上还因为这样的误读发展出了两个成语,“宠辱不惊”与“受宠若惊”。标准的原地180°调头,真是漂亮,完美背弃了老子的本意,向着相反的方向狂奔而去。   先说重点,老子提倡宠辱若惊,实名反对宠辱不惊。   这一章是肉眼可见的难解,出了名…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老子是恨吗?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老子是恨吗?

0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chú)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tuó yuè)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shuò)穷,不如守中。 老子 《老子》   这一章,似乎开篇就渲染出了一个天地视众生如草芥镰刀乱飞大杀四方的大场面,无人幸免,苦大仇深,以至于很多人会兴奋地跳进“我苦得有道理”的故事,故事若进一步发展成“我苦我有理”,“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便成了替自己作恶开脱的至理名言。   君不见,老子这么喜欢“无”,这里说的却是“天地不仁”,而不是“天地无仁”。   不仁不等于无仁,就像不特意做好事不等于做的都不是好事。 …

“恒使民无知无欲”,老子是傻吗?

“恒使民无知无欲”,老子是傻吗?

0

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使夫(fú)智者不敢为也。 老子 《老子》   相比误读的“非以明民,将以愚之”给人的坏老头印象,这段话的误读中,老子坏的程度似乎是弱了一些,但就算不是坏透了,至少也得是傻。老子是认为社会不应该发展吗?他难道不知道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不可阻挡吗?是要以一人之力螳臂当车吗?当然不是。   圣人使民,不抬高自己的贤名,不与民争功。不哄抬稀缺商品的价格,因为这么做无异于盗掠民众。屏蔽那些可以利用名位满足的私欲,不让名位迷乱自己的心神。…

“小国寡民”,老子是蠢吗?

“小国寡民”,老子是蠢吗?

0

小国寡民。 使有什伯(bǎi)之器而不用,使民重(zhòng)死而不远徙(xí)。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使人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 《老子》   这也是老子频频被误读的一段话。   今人见识必定高于古人,带着这样的优越感读老,你很难看懂《老子》。不但是读不懂,还会时常不屑。“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这一段话,乍一看,很容易会觉得老子不是蠢,是蠢到已经在说胡话了,这是病,得治,但凡一个正常人,都不可能把原始部落当作社会…

“非以明民,将以愚之”,老子是坏吗?

“非以明民,将以愚之”,老子是坏吗?

0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jiàng)以愚之。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老子 《老子》   老子的话大都很容易被误读,“正言若反”,这一段只不过是其中之一。   不少老子当年使用的文字,今义已迥异古义,好在其中一部分,老子在文中留了注解。没留注解的,可以参考同一时代的文章。此外,学会透过文字,断明老子的基础性格与一贯主张,也至关重要。   如果你读到的《老子》似乎又浅又乱,总是前言不搭后语,不用怀疑,你没有真正读到《老子》,你读到的,是你投影在《老子》中的自己。   本章有三个关键字。   明,是老子笔下无上的智慧…